

山下村坐落于浙江永康毛千山脚,自古山清水秀、文化丰厚。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,村落的传统风貌逐渐消失。尽管如此,一项传统民俗“板凳龙灯”依然得以延续,每年正月十七该仪式成为凝聚村庄力量的重要时刻。项目场地为一处宅基地,恰北邻龙灯场地和石山“后岩塔”。我们决定不再重复同质化的“新式”住宅,而是构建一处植根于村落、具公共属性的“文化驿站”,强化龙灯观演体验,并成为各类文化活动发动、发生的核心场所。


村落规划、传统习俗与场地现状为设计带来了诸多挑战,而博弈中的设计策略也带来了建筑形体的矛盾性。根据当地风俗,建筑高度不得低于其南侧建筑,叠加村庄规划的平面布局要求,使建筑呈现出较大的高度与体量,并在南向形制上与其他新建住宅颇为相似。


在建筑的北侧,采用了斜切剖面的策略,以缓解建筑对后岩塔山的视觉压迫感;同时,通过体量的退让设计,将建筑红线与陡峭岩壁之间的消极狭缝转化为庭院。虽然减少了建筑面积,但换来了更加积极的建筑与自然互动关系,以及更优质的空间体验。红色陶土砖、水刷石和玻璃砖的穿插使用,不仅强化了建筑与村落自然与文化环境的联结,也帮助塑造了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内在逻辑。


建筑设有南北两个入口,南入口顺应传统居住形制,北入口连接自然山体。一、二层为公共活动空间,包含餐厅、厨房、庭院和多功能厅;三至五层为住宿区域,提供客房以接待驻地艺术家与学者。在龙灯表演期间,三至五层可灵活转化为公共看台与休息区,而一、二层则承担配套服务功能。随着龙灯期间的人潮涌动,建筑与原有地景共同构建的新的场地秩序显得愈发鲜明。


比起单纯功能性地辅助观演,这座建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:自建成以来,它已成为展览、戏剧工作坊、学术研讨等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的策源地与发生场所,印证了其作为文化据点的可行性。作为村庄的新地标,建筑正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村庄的文化价值与发展潜力,并规划更优的空间格局。以“板凳龙灯”为设计起点,山下文化驿站正汇聚集体智慧,为乡村注入更深层次的活力与可能性。

